- 王志勇;王丽华;张晰;孙伟富;刘健;
海冰是全球变化的指示剂,海冰厚度是海冰最难探测的参数之一。文章对现有的海冰厚度探测方式以及近年来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回顾和分析,对卫星雷达高度计、合成孔径雷达反演冰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重点分析了星下点观测模式的雷达高度计以及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海冰厚度探测中的应用,分析了三维成像雷达成像高度计在海冰探测中的潜力,以及三维成像雷达成像高度计在海冰厚度探测机理及数据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020年05期 v.35;No.171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4K] [下载次数:42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正>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上述公司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
2020年05期 v.35;No.171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7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周鹏;谢元礼;蒋广鑫;胡李发;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遥感影像水体信息提取对水资源的监测、规划、保护、利用至关重要,一直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针对国内外专家学者利用遥感影像进行水体信息提取的相关研究成果,文章按照阈值分割法、分类器模型法、基于"全域-局部"的提取法和光谱混合分析法4类,对前人提出的水体提取理论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制约水体信息提取精度的瓶颈和解决措施;最后对遥感影像水体信息提取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2020年05期 v.35;No.171 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下载次数:1425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 ] - 韩彦岭;高仪;王静;张云;洪中华;
针对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s)需求的训练样本量多,而高光谱图像中存在大量的未标签样本未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文章充分挖掘标签样本及其近邻的未标签样本的空谱信息,提出了一种基于灰度共生矩阵(gray-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GLCM)和三维卷积神经网络的空谱特征联合训练的高光谱图像分类方法。首先,通过灰度共生矩阵提取高光谱图像的纹理特征;然后,利用相关性分析剔除近邻未标签样本中的冗余信息,将标签样本与未标签样本的信息融合;最后,利用三维卷积神经网络提取深空谱特征进行分类。该方法不但充分挖掘了高光谱图像的深度空谱联合特征,而且利用近邻未标签样本的信息实现对样本信息的增强,降低了对训练样本数量的要求,具有较好的分类性能。在3个公共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其他方法,该方法可以利用较少的训练样本获得较高的分类精度。
2020年05期 v.35;No.171 1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3K]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尹展;
针对影像判读中云雾干扰去除难的问题,基于大气散射理论,提出一种"HSI颜色空间变换+强迫不变"混合型强迫不变遥感影像薄云、雾去除方法。首先利用Landsat-8卷云波段提取云雾因子;然后进行HSI颜色空间变换,计算出I分量与云雾因子的相关曲线;通过曲线拟合、滤波以及平滑,最终平化为某一值,使得I分量光谱值不随云雾因子值变化,与云雾因子无相关性,即强迫不变;最后依据像元分解理论分离出像素中的薄云、雾光谱贡献量,达到去除云雾目的。实验表明,该方法无须传输参数,处理方便,处理后影像地物轮廓显现,清晰度提高,效果较好。
2020年05期 v.35;No.171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1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左泉;鲍艳松;董焱;许丹;吴莹;
为了更好地研究风廓线雷达数据的质量控制方法,选用了2018年6月地面无降水时段北京7个站点的风廓线雷达数据,将其与FNL再分析资料进行径向风和纬向风的对比,发现7个站点的数据与再分析资料均有较强的相关性,南郊站的数据观测误差相对较低。随后针对南郊站的风廓线雷达数据,先进行极值检验和垂直一致性检验,然后分别利用EOF分析重构法和高斯滤波法对其进行质量控制,通过质控前后的对比,并结合再分析资料,探寻这2种方法在时空尺度和误差分析上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在空间尺度上,EOF分析重构法的数据平滑效果更好;但在时间尺度上,高斯滤波法的平滑效果更优;通过质量控制前后与FNL再分析资料的误差分析可以得出,高斯滤波法能较为明显地降低原始数据的观测误差。
2020年05期 v.35;No.171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9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田定慧;邬明权;刘波;牛铮;尹富杰;
矿产资源的持续开发会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破坏。为贯彻绿色矿山理念,及时修复采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需要对矿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监测分析。遥感技术是矿区生态环境监测较为有效的手段之一。文章利用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高分遥感影像和夜间灯光遥感影像,对缅甸蒙育瓦铜矿不同开发时期的生态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遥感监测分析。结果表明,矿区的开发建设虽然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由于生态风险防范得当,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较小。矿区及周边水体面积变化不大,工业水体主要集中在矿区,没有对周边水域造成污染。期间灯光指数出现较大增长,由矿区和城市向周边乡村地区延伸。与外国公司开采时期相比,中国公司2011—2018年在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成效。
2020年05期 v.35;No.171 4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7K] [下载次数:22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陈勇;李静;孙林;马培培;柳钦火;董亚冬;
目前,遥感产品的真实性检验技术和方法日趋成熟,但仍无法实现标准化、自动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的真实性检验需要真实性检验数据库和软件平台的支撑。文章针对叶面积指数遥感产品,在已构建的叶面积指数真实性检验数据库的基础上,设计了叶面积指数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系统,自动开展叶面积指数遥感产品直接验证、间接验证,给出产品精度评价报告,实现叶面积指数产品自动化真实性检验。
2020年05期 v.35;No.171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3K] [下载次数:3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黄炜;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高分卫星的成功发射,卫星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对业界普遍采用的存储系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针对存储系统需要支持大容量、高并发读写性能、高可扩展性以及应用和用户权限的多样性的问题,文章做了卫星数据处理中的访问模式和具体需求设计,并验证了一个分布式存储系统。该系统的数据节点和元数据节点采用集群方式,使用N+M纠删码、小文件聚合、大数据块存储、客户端缓存和预取,支持块、文件和对象等多种接口,实现了千亿级文件的超大容量、超高并发读写性能和系统的线性扩展,提供了对不同应用和用户权限的支持。
2020年05期 v.35;No.171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谢跃辉;李百寿;刘聪娜;
针对当前卷积神经网络对于城市建筑物纹理特征信息和多尺度信息利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种影像特征与卷积神经网络的城市建筑物提取方法,对结合尺度特征和纹理特征后的CNN模型的建筑物分类提取精度及其影响因素开展研究。方法采用局部二值模式来表达纹理特征,同时采用高斯金字塔提取多尺度特征,以此构建网络训练样本。基于此样本进行SegNet卷积网络训练,采用Softmax分类器完成建筑物粗提取,最后优化网络输出。研究表明,将纹理特征和尺度特征加入模型进行训练可以提高预测精度,其中精确率、召回率以及F1评分3个指标分别提升了8.01%、2.71%和4.98%。
2020年05期 v.35;No.171 8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8K] [下载次数:28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张艳明;杨永崇;郭岚;王益展;
结合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集体土地使用权及农房所有权不动产调查的快速开展,文章尝试单镜头无人机模拟五镜头无人机,在兰州砂岗村进行农房调查的倾斜摄影测量,通过航高、重叠度、像控点的布设并依据相关理论要求严格设计规划航摄路线,以及在内业空三加密、对EPS采集模型的精度进行评定分析后,证明该实验结果能够满足国家规范要求。该研究可为单镜头无人机在农房测量中的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2020年05期 v.35;No.171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9K]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张仕山;孙振海;汪小钦;储国中;黄书海;
针对目前建筑物检测方法普遍存在样本构建费时、自动化程度偏低、局限于某类建筑物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对象的集成DS证据理论和模糊集的建筑物检测方法,以适用高分影像复杂场景下的建筑物自动检测。首先,在对象分割的基础上提取3个建筑物特征(MBI、MFBI、DR);然后,通过模糊集理论定义每个特征的概率分配函数,以初始化建筑物对象的概率;最后,采用DS证据理论融合3个建筑物特征实现建筑物区域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后处理操作。结果表明:本文的建筑物检测精度优于其他提取方法,检测正确率达到0.85,F评分为0.77;在非密集建筑区的正确率和F评分分别为0.87和0.79;多源数据的建筑物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鲁棒性,正确率均能达到0.92。理论上,该方法可以结合任意数量的不同特征对不同建筑物进行检测,以提高检测的精度和鲁棒性。
2020年05期 v.35;No.171 9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1K]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孙凯;孟国杰;洪顺英;董彦芳;李成龙;
利用SAR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获取的大范围连续覆盖地表形变场为断层活动性质、发震断层参数等反演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信息。为提高形变机制反演数据源的可靠性和结果的准确性,提出一种顾及InSAR相干系数的概率采样算法。该算法基于四叉树数据压缩模型,将窗口形变梯度以及自适应核运算后的相干表征量按权重分配作为分割窗口的约束参数,以此建立概率采样函数;并引入数字高程模型对无效采样信息进行掩膜处理,达到兼顾提高采样点质量和保留细节形变信息的目的。通过对2016年中国台湾地区美浓M_w6.7级地震同震形变场数据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顾及相干系数的概率采样算法在保留高质量数据和重要细节信息方面优势更为明显。
2020年05期 v.35;No.171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0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孙统;漆建波;黄华国;
针对植物叶倾角研究中数据测量不够精确、数据获取费时费力的问题,文章探究了手持式激光雷达研究叶倾角的可行性。利用手持式激光雷达分别对不同月份玉兰树进行扫描,并提取叶倾角数据,探讨了玉兰树冠不同高度层叶倾角在不同生长期的变化规律以及相同叶倾角由于上倾下倾朝向不同造成的差异结果。为验证测量精度,设计了以带臂量角器和铅垂线组成的手工测量工具,并与激光雷达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平均叶倾角相差2.8°。本研究证实了手持式激光雷达观测叶倾角变化的可行性,为进一步研究不同植物叶倾角信息提供技术支撑和方法参考。
2020年05期 v.35;No.171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1K] [下载次数:24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胡敏;况润元;陈增辉;刘静;
基于影像自动提取建筑物轮廓是遥感领域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为了充分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建筑物的全局和局部信息以更精确地对建筑物进行分割和提取,提出了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的针对边界约束的校正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由共享后端和多任务预测模型组成,利用修改的U-net和多任务框架,根据共享后端的一致特征生成分割图预测和轮廓构建。模型通过对边界信息的限制和规定,提高性能。在建筑物数据库上的实验表明,边界校正网络模型在建筑物分割和轮廓提取的结果精度均在89%以上,优于传统的U-net模型结果。
2020年05期 v.35;No.171 11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1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杨杰;张莹莹;王建雄;康雄;曹俊涛;
针对单独使用NDVI、EVI对植被覆盖变化分析出现的饱和问题,提出了植被指数再合成法。本研究基于EVI与NDVI中国合成产品在时间上通过植被指数归一化再合成、空间上通过植被指数向量分析法对云南省月植被覆盖变化进行趋势分析并进一步利用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单一植被指数与合成植被指数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NDVI与EVI月趋势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基于EVI mean与NDVI max再合成指数VI的方差、标准差均最大,相对其他单一植被指数(NDVI、EVI)而言,其变异系数VC最大为0.551,回归分析结果k值为0.039,对描述植被覆盖在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上的变化情况效果最佳。
2020年05期 v.35;No.171 127-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9K] [下载次数:641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 杨翠玉;王彦兵;赵亚丽;郭亚航;黄世强;
针对北京来广营地区西北和东南2处不均匀沉降问题,在利用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方法获取长时间序列地面沉降信息的基础上,提出用区域重心法来分析来广营的地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2004—2015年间,来广营地区年均地面沉降速率为-98~-25 mm/a;地面沉降重心由西北向东南方向迁移,累积迁移1 516.43m,迁移的平均方位角为110.56°,迁移方向以东西向为主,南北向为辅,累积向东迁移1 388.17m,向南迁移586.73m;迁移速度呈逐年递减趋势,2014年迁移速度达极小值。
2020年05期 v.35;No.171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6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 ] - 王馨慧;邢艳秋;黄佳鹏;尤浩田;常晓晴;
针对区域森林生物量连续、高精度估测的难题,以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作为研究区,提出了联合ICESat-GLAS波形数据、MODIS多光谱数据以及野外调查数据建立生物量模型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GLAS森林平均冠层高度估测模型、区域森林平均冠层高度的BP神经网络估算模型以及样地森林平均冠层高度-生物量模型,实现全区域森林生物量的连续高精度估测。实验结果为:GLAS森林平均冠层高度估测模型的R~2=0.801,RMSE=0.614;区域森林平均冠层高度的BP网络估测模型的R~2=0.886 7,RMSE=0.794;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样地森林平均冠层高度-生物量模型的R~2分别为0.802、0.826、0.794,RMSE分别为0.731、0.613、0.344。结果表明:将GLAS波形数据与MODIS多光谱数据联合,可以弥补由于GLAS光斑分布呈条带状而无法实现区域森林平均冠层高度估测的缺陷,实现对区域森林平均冠层高度以及生物量的高精度估测;利用森林平均冠层高度与森林生物量建模,可以解决大区域生物量计算中胸径参数难以获取的问题。
2020年05期 v.35;No.171 140-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7K] [下载次数:24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李健锋;叶虎平;张宗科;魏显虎;
为实现在复杂水环境下水体的精确提取,以斯里兰卡中东部为研究区,推导了用于Sentinel-2影像的LBV变换方程,在分析了水体与植被、阴影、水田泥地等典型地物经LBV和K-T变换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LBV和K-T变换的水体提取模型,并从目视判读和定量分析2个角度与归一化水体指数、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模型的提取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归一化水体指数和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模型的总体精度相对较低,低于90%,存在较为明显的误提现象,归一化水体指数模型将一部分云阴影、山体阴影和水田泥地误分为水体,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模型将一部分云和水田泥地误分为水体,同时2个模型还存在一定的漏提现象;基于LBV和K-T变换的水体提取模型总体精度最高,达到98.13%,有效消除了云、云阴影、山体阴影和水田泥地的影响,实现了复杂水环境下水体的精确提取,模型可广泛应用与多云、多山、复杂水环境等区域,对水资源调查、监测与保护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0年05期 v.35;No.171 148-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3K] [下载次数:30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孟静;宁晓刚;王浩;徐雯雯;
针对原资源环境承载力将自然资源禀赋和人类社会系统混合一起且精细化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自然禀赋视角下利用GIS空间分析开展生态承载力评价的方法。该方法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出发,利用GIS技术,构建了体现自然禀赋特点的指标体系,对南泥湾景区生态承载力现状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①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区域分布零散,较高及以上等级面积占比均低于20%。水土流失高敏感和极敏感区面积占比较低,仅7.95%。②东部以及东北部生态承载力较高,西南部生态承载力较低。生态承载力低、较低、中等、较高、高等级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2.88%、25.99%、35.76%、28.80%、6.57%。③3个乡镇生态承载力低和较低等级面积占比最高的南泥湾镇区域为37.39%,说明南泥湾景区生态承载力整体良好,但仍需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承载力等级。
2020年05期 v.35;No.171 155-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4K] [下载次数:42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 ] -
<正>~~
2020年05期 v.35;No.171 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0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