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 利用小波分解的时间序列云量预测方法

    王喆文;黄鹏;林友明;

    针对传统模型对高分辨率云量时间序列数据适用性差、拟合效果较差以及预测结果准确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分解的云量时间序列组合模型预测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提取高分辨率云量时间序列数据的低频趋势序列信息和高频随机序列信息,利用波动特征与随机项扰动纠正,对未来一段时期的云量分布进行预测。试验结果表明,该预测方法改进了传统方法对高分辨率数据适用性较差的问题,能够较为准确地拟合时间序列数据的变化规律,提高了预测准确度,为较长周期的卫星成像数据的选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016年04期 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21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4 ]
  • 多相似测度稀疏表示的高光谱影像分类

    朱勇;吴波;

    针对当前高光谱影像稀疏分类模型中光谱重构方法单一性的问题,该文将稀疏分类模型中光谱的线性重构理解为光谱间的相似性度量,进而引入其他相似性测度指标,提出多相似测度稀疏表示的高光谱影像分类模型,并给出模型的统一解算方法——一般正交匹配追踪算法;随后,考虑地物空间连续性和一致性,将多相似测度稀疏分类模型扩展到空间联合的多相似测度稀疏分类模型,提出了一般联合匹配追踪算法;最后,利用两幅标准高光谱影像数据验证了所提出的多相似测度稀疏分类模型对于高光谱影像分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016年04期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8 ]
  • 建筑物边界约束的航空影像DSM优化

    赵翠晓;陈曦;杨辽;秦修功;段永超;

    针对航空影像密集匹配生成点云数据边界模糊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DSM灰度影像矢量边界与DEM无约束D-三角网嵌套生成具有精确边界的建筑物表面模型的方法。通过逐点内插法建立实验区点云数据的DSM深度影像图;根据计算机视觉中的边缘检测算子,提取深度影像中建筑物的准确边界;建立DEM的无约束D-三角网,将准确建筑物边界作为硬边界嵌入三角网中,最终将建筑物三角网和地面点三角网拼合,生成"纯净"建筑物表面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建筑物高度和平面信息无精度损失,该方法有较强实用性。

    2016年04期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1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7 ]
  • 支持向量回归在地面站资源评价模型中的应用

    刘莹;章文毅;马广彬;王喆文;

    针对多遥感卫星地面站资源配置问题涉及的因素众多,而且仿真求解过程需要对不同场景的资源进行配置、调度,导致求解过程复杂、耗费时间较长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的资源评价模型。选取评价模型的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与灰色关联理论并通过仿真得到评价值,将仿真数据随机分为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求解二次规划问题,并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参数寻优。试验表明,该方法求解迅速,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和泛化能力。

    2016年04期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 ]

遥感技术

  • NPP/VIIRS和DMSP/OLS夜光数据模拟社会经济参量对比

    江威;何国金;刘慧婵;

    鉴于新一代夜间灯光数据NPP/VIIRS比传统DMSP/OLS数据具有更高空间分辨率和更宽的辐射范围,提出对比两种夜间灯光模拟社会经济参量的潜力。以环渤海区域为研究区,选取全市年平均人口、市辖区年平均人口、全市生产总值、市辖区生产总值、客运总量、全社会用电总量、工业用电、城乡居民用电、建设用地、居住用地、城市道路共11个社会参量指标,分别构建基于NPP/VIIRS和DMSP/OLS两种夜光数据夜光总值参量与11个社会经济参量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相比DMSP/OLS数据,NPP/VIIRS数据与除全市年平均人口外的10个社会经济指标相关性更高,模拟残差也小于DMSP/OLS数据,表明NPP/VIIRS在模拟社会经济参量上具有优势。

    2016年04期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3K]
    [下载次数:2619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48 ]
  • 升降轨SAR数据融合的地震形变场观测

    刘文祥;

    鉴于D-InSAR方法在雷达视线方向上存在模糊现象而无法得到地表三维方向形变量的问题,利用升降轨雷达视线方向形变量和限定方程联合求解地震三维形变量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干涉纹图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基于发震断层走滑分量较小的特点,将断层走向形变值假定为零作为限定方程,从而实现三维形变场的解算。以拉奎拉Mw6.3地震为例,实验结果与野外调查结果相一致,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16年04期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下载次数:30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0 ]
  • 一种高效的扩展粒子滤波相位展开方法

    谢先明;李莹慧;

    鉴于干涉相位展开是InSAR技术应用中最为关键的步骤和难点,把扩展粒子滤波算法与修正矩阵束模型、量化跟踪策略结合起来,提出一种高效的扩展粒子滤波相位展开方法。利用修正矩阵束模型算法快速、准确地从复干涉图中获取扩展粒子滤波相位系统模型所需要的相位梯度信息,以改善算法效率;利用量化跟踪策略来指导相位展开路径,减小在搜索最佳待展开像元时所消耗的时间,进一步提高算法效率;最后,利用扩展粒子滤波算法沿量化跟踪策略所定义的路径处理缠绕像元,在滤去残留噪声同时完成相位展开。实验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效率较高,稳健性较强的特点。

    2016年04期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3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5 ]
  • 苏丹遥感干旱指数及其适用性

    张宏民;赵书河;陈诚;Elnazir Ramadan;雷步云;

    针对苏丹地区利用遥感手段进行旱情监测的研究相对缺乏这一问题,该文利用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计算植被条件指数、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和归一化植被供水指数,利用AMSR-E土壤湿度数据与3种干旱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选取与土壤湿度相关性最好的干旱指数作为干旱监测的指标,对苏丹典型干湿年份的干旱进行监测。定量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归一化植被供水指数与土壤湿度相关性最高,且与降水量存在滞后关系,3种典型植被覆盖类型下归一化植被供水指数的滞后期均为1个月;苏丹干旱主要发生在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及其边缘地区,且干旱分布受季节变化影响显著,其中春季和冬季是干旱发生的高峰期。

    2016年04期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8 ]
  • 天山雪深反演算法验证与分析

    岳继博;李长春;齐修东;袁换欢;

    针对被动微波遥感雪深反演算法在特殊地形条件下精度较差的问题,分析了两种雪深反演算法在新疆天山地区山地和平地在不同雪深条件下的误差。利用2014年12月15日到24日同步获得的46个山地和52个平地雪深数据、FY3B-MWRI亮温数据以及2008年MCD12Q1地面分类数据,对FY3B-MWRI业务化算法和Chang算法在新疆天山地区进行了对比分析。采用实测的不同地形和雪深数据进行了多组雪深反演,并分析山地和平地不同雪深反演误差。结果表明:1)所有样点参与反演时,Chang算法的雪深反演均方根误差为14.18cm,FY3B-MWRI业务化算法均方根误差为8.66cm,FY3B-MWRI业务化算法雪深反演效果优于Chang算法;2)对比山地和平地雪深反演结果,Chang算法的山地雪深反演均方根误差为18.31cm,平地雪深反演均方根误差为9.3cm;对于FY3B-MWRI业务化算法,山地雪深反演均方根误差为10.73cm,平地的雪深反演均方根误差为4.36cm,Chang算法和FY3B-MWRI业务化算法山地反演均方根误差是平地均方根误差的两倍左右;3)当雪深在20~30cm和大于30cm两组时,FY3B-MWRI业务化算法和Chang算法精度普遍都不高。

    2016年04期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7 ]
  • 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干旱监测

    高华;张佳华;夏学齐;

    针对印度和巴基斯坦近年干旱频发的问题,该文使用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对印巴地区2009~2014年干季(3~5月)实现遥感干旱监测,利用多年同期MODIS卫星数据构建印巴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陆地表面温度的特征空间,拟合特征空间中的干、湿边方程,进一步反演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对该区土地利用和地形作了统计与分析,对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划分等级,并利用印巴气象站点的实测降水量以及标准降水指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从干旱等级面积统计来看,印巴地区干季主要以中旱为主,其他等级面积所占比例较小;2)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全区土地覆盖良好,温度植被干旱指数作为印巴地区旱情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3)从气象站点数据来看,归一化植被指数-陆地表面温度特征空间反演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与降水具有密切相关性。

    2016年04期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下载次数:26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3 ]
  • 一种利用对象级条件随机场的道路提取方法

    谭红春;蔡莉;耿英保;

    针对传统的马尔科夫随机场不能利用观察图像中的上下文信息、条件随机场虽然能够同时利用两种上下文信息,但基于像素的条件随机场模型抗噪能力差、计算量大和效率低的问题,该文结合条件随机场和基于对象的图像分析方法,提出一种新的对象级条件随机场,并用于遥感图像道路的提取。该方法利用各个对象构建的邻接关系,建立基于对象的条件随机场模型;将道路提取问题归结为一个二类分类问题,并采用三类共29维特征进行模型训练和推断。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基于像素的条件随机场模型,本文方法提取精度更高,训练和推断的时间明显减少。

    2016年04期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5 ]
  • 高光谱遥感技术在油气勘探领域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白晓寅;任来义;贺永红;孟旺才;马芳侠;

    针对高光谱遥感技术在我国油气勘探领域应用方面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及技术方法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提出了以鄂尔多斯盆地作为试验工区系统开展星(高光谱遥感)-地(地表物化探)一体化的油气勘探研究思路,建立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在油气勘探领域应用的关键技术体系。通过在已知区开展高光谱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提取油气微渗漏有关的油气勘探相关信息;通过地表波谱测试及化探工作,检验所提取信息的真伪及特征,建立起星-地油气异常信息相关性;通过地下特征矿物分析,结合地质与油气勘探成果,建立起地表与地下的联系,进而综合预测出油气远景区等工作,完成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星地一体化立体勘查关键技术体系。通过未知区的试验测试,预测结果与已知油藏位置吻合度较高,达到了预期效果。

    2016年04期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下载次数:35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3 ]
  • 一种子视相干优化的极化SAR船只检测方法

    陈曦;钟雪莲;吴涛;

    针对传统单极化SAR船只检测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极化SAR图像子视相干的方法来检测船只。该方法在船只和海杂波SAR子视图相干程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全极化SAR图像数据的最优极化状态得到3个优化的相干参数,并由此定义了一种最优相干积参数。由于该参数可以保留相干目标(即船只)的强度和相位,因此能够极大提高目标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从而改善后期的目标检测性能。最后,采用机载极化SAR数据来评估本文方法,其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充分利用目标的极化特征以及子视相干性信息,显著提高了船海对比度,实现了船只检测性能的改进。

    2016年04期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2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6 ]
  • 利用时序Landsat数据的杞麓湖面积年变化时空分析

    吴小君;吴鹏海;刘紫涵;曾超;王杰;

    针对近些年云南省杞麓湖面积不断缩减的问题,提出了利用时序Landsat数据对杞麓湖进行面积年变化时空分析。以Landsat系列卫星作为数据源,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水体信息提取;将水体提取方法结果与目视解译结果定量比较,确定改进归一化指数法为提取杞麓湖面积的最佳方法;利用此方法提取2000~2015年所有年份干季的杞麓湖面积,得到近16年的水体面积年变化情况,并进行逐年变化趋势分析和象限方位分析。结果表明:时间上,近16年杞麓湖水体面积逐渐缩减,前10年面积变化呈缓慢减少趋势,近5年面积缩减速度加快,2015年的湖水总面积仅是2000年的一半;空间上,整个湖泊由外而内缩减,但以西南方向缩减最为明显。

    2016年04期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383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4 ]
  • 一种反射光谱耦合的遥感自然色影像模拟方法

    沈金祥;张洪;

    针对多光谱遥感影像像元或光谱库地物样本进行多光谱谱间关系耦合模拟时通常会存在样本与目标影像时相不一致、样本受大气干扰等引起蓝波段及自然色模拟模型不稳定、精度难以提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MODIS地表反射率产品(MOD09)作为参考影像选取样本进行光谱耦合的自然色模拟方法。首先对MOD09选取的样本利用非线性回归模型——BP神经网络来拟合MOD09蓝波段与红、绿、近红波段间光谱关系;然后,基于这种拟合关系,通过已有的绿、红、近红波段来模拟其他多谱遥感影像蓝光波段,并合成其自然色影像。实验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在很好地模拟出多谱遥感影像的蓝波段的同时,能够消除大气效应对影像的影响;同时,基于模拟出的蓝波段可以合成高保真的自然色影像。

    2016年04期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4 ]
  • 石家庄1995~2015年植被覆盖变化监测及预测

    杜英坤;燕琴;骆成凤;李福根;

    为揭示石家庄1995~2015年植被覆盖变化状况,掌握植被覆盖的变化趋势,该文基于1995、2001、2007、2009、2012和2015年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模型求得石家庄6个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借助变异系数模型和Slope模型分析该地区20年内植被覆盖的空间变化特点和变化趋势,最后利用元胞自动机-马尔可夫模型对石家庄2018年各级植被覆盖状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从1995到2015年,石家庄植被覆盖度均值增加了3.71%;全市平均变异系数为0.211,人为因素是植被覆盖波动变化的主要因素;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呈基本不变和三类变好区域共占全市面积的82.22%,三类变差区域多分布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活跃地区;到2018年,石家庄高植被覆盖和中高植被覆盖面积都有下降,中植被覆盖和低植被覆盖面积有所提高,极低植被覆盖面积基本不变。

    2016年04期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50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56 ]
  • 安徽省土地利用地形梯度格局变化分析

    吴见;张艳;谭靖;王孟和;

    针对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方面基于非空间属性数据库的数据研究方法在空间位置和形象思维方面的不足,综合分析高程、坡度等多重因素研究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形梯度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方法。以安徽省2000年、2005年和2010年Landsat 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探讨了安徽省2000~2010年,不同地形条件下自然因素以及人文因素对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过程中的影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结合地学信息图谱理论,通过等间距(Equal Interval)分类方法,计算土地利用图谱类型的地形梯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以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2000~2010年,未利用地和耕地面积呈不断减少趋势,建设用地面积由2000年的26 270.67km2增加到2010年的38 996.49km2,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且增加幅度较大,破碎度也随之加重。前期变化型的优势分布区是地形位等级1~2级,后期变化型的分布指数总体呈增加趋势,持续变化型的分布指数变化呈现波动起伏的曲线,稳定型分布指数在1~6级呈现减小趋势,在6~10级呈现增加趋势。

    2016年04期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下载次数:31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7 ]
  • 遥感信息融合和分类器集成的地类高精度识别

    刘培;王光彦;邹友峰;韩瑞梅;

    针对光学和雷达遥感协同应用于城市地物类型高精度识别难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信息融合与自适应提升(adaptive boosting,adaboost)和引导集成(bootstrap aggregation,bagging)分类器集成模型的遥感影像地物识别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光学和雷达遥感数据提供的不同信息,达到提高遥感图像在地物识别方面应用的潜力。首先选择GS(Gram-Schmidt)、主成分变换(principal components transform,PCT)、HSV(hue,saturation,value)和改进的多孔小波算法(a trous algorithm for wavelet,ATWT)融合算法对信息源进行融合,然后采用bagging和adaboost集成算法对支持向量机(a library for Support Vector Machines,LibSVM)、功能树(function tree,FT)、快速有效的裂具算法(ripper alogrithm for fast,effective rule induction,JRIP)、序列最小优化算法(sequential minimal optimization,SMO)分类器进行集训练学习提高地类识别精度。研究以意大利北部帕维亚地区的ERS SAR与Landsat TM影像对为信息源,通过融合定量指标评价和典型地物识别应用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多分类器模型能够充分利用光学和雷达遥感信息,稳健有效地进行地物类别提取,地物识别精度比单独使用光学和雷达数据提高15到17个百分点。

    2016年04期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0K]
    [下载次数:33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8 ]
  • 高寒山区地表温度反演算法对比——以疏勒河上游流域为例

    苌亚平;张世强;赵求东;

    针对高寒山区地表温度遥感反演误差较大的问题,对比了三种地表温度算法在疏勒河上游流域的适用性。利用2009~2011年9景Landsat-5TM影像和气象数据,对疏勒河上游高寒山区的地表温度进行了反演。地表实测数据与三种地表温度算法及三种比辐射率计算方案下的反演结果进行对比检验的结果表明:辐射传输方程和普适性单通道算法的反演结果均高于实测值,单窗算法的误差最小,采用单窗地表温度算法结合覃志豪等的比辐射率计算方案反演的地表温度与实测结果的一致性最好。对2010年6月9日的不同下垫面类型的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优化组合的地表温度算法反演的地表温度能够反映疏勒河上游山区不同地物的地表温度差别。

    2016年04期 12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31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43 ]
  • 三维石油遥感应用中多时相影像数据管理

    郭红燕;邹立群;董文彤;刘杨;周红英;

    针对目前多时相影像数据管理主要是面向影像产品管理,仅考虑影像产品本身的信息作为管理要素,无法满足石油行业遥感应用要求这一问题,提出一种面向三维石油遥感应用的多时相数据管理方法,通过采用数据组织目录结构与瓦片存储目录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多时相影像数据的分级管理与访问。该方法满足石油遥感应用多样性、应用的油区范围分散、多数据源组合、油区变化性检测的要求,并以鄱阳湖三角洲环境变化中多时相数据管理为例进行了软件实现。

    2016年04期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4 ]

GIS技术

  • 数字高程模型坡度误差指标尺度转换分析

    王惠;

    针对我国大比例尺DEM数据库尚未建成,但是国家的生产建设又需要1∶5 000DEM所提取的地形因子(如坡度),而目前少有对1∶5 000比例尺DEM转换研究的现状,该研究制定出适合福建全省不同比例尺DEM提取地形因子间互相转换标准。选取福建省典型地貌(山地、丘陵、平原)共7个样区为实验样区,使用python脚本来批量提取7个样区在5种比例尺DEM下的多种地形因子,选取坡度作为研究对象,提出适合中小比例尺DEM向大比例尺DEM转换的3个误差指标:坡度面积、坡度信息熵、坡度鉴别信息,得出1∶10 000、1∶50 000、1∶250 000、1∶500 000DEM所提取坡度因子向1∶5 000转换的定量表达式,制定出中小比例尺DEM提取坡度因子向大比例尺DEM对应因子的转换标准。

    2016年04期 137-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4 ]
  • 地表高程剖面特征及其在起伏度分析中的应用——以平行岭谷区华蓥市为例

    白雷超;陈珂;罗明良;林叶彬;周申立;

    针对确定高分辨率、小区域地形起伏度最佳求算区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提出了分析地表高程典型剖面的多尺度特征,继而探索其在确定最佳求算区域中的应用适应性的方法。利用多尺度DEM分析县域地形起伏,以川东平行岭谷区华蓥市为例,基于ASTER GDEM数据,提取高程剖面线。Morlet小波多尺度分解显示,在20~27(600~810m)及42~46(1 260~1 380m)窗口区间小波方差呈现峰值特征。为验证多尺度特征及其在确定地形起伏度最佳分析窗口中的应用,基于30m及90m分辨率的DEM运用邻域统计法求算地形起伏度。均值变点法表明地形起伏度最佳分析窗口分别为27×27(810m)、17×17(1 530m),单元面积分别为0.65km2、2.34km2,接近小波峰值区间,90mDEM求算的地形起伏度更接近于实际情况。实验表明,高程剖面分析是研究岭谷区地形多尺度起伏特征有效方法之一;其指示的特征尺度,可以与变点法确定的起伏度分析窗口相互对照。

    2016年04期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33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5 ]
  • 等量弧段划分并行缓冲区算法的优化

    王托弟;赵灵军;王力哲;陈腊娇;曹倩倩;

    针对矢量缓冲区算法空间关系判断复杂,处理较大数据集时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等量弧段划分的缓冲区并行算法。算法在传统几何实体个数划分法的基础上,以弧段为最小统计单元,将几何要素以近似等量弧段个数划分到各计算节点,在保持几何实体完整的基础上保障了负载均衡,并使用信息传递接口并行编程模型,通过在集群上部署开源GIS最大软件地理资源分析系统(Geographic Resources Analysis Support System,GRASS)对并行算法进行了验证及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基于弧段划分的缓冲区并行算法较传统实体个数划分并行法,在加速比与并行效率方面有良好的优化效果,且整体上可获得较好的并行执行效率。该文提出的弧段划分策略对其他空间矢量分析算法的并行化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6年04期 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