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琪;周德民;宫辉力;
选择东北地区典型内陆沼泽湿地——三江平原洪河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区,结合SAR的极化特性,分析了多时相ENVISAT ASAR不同极化下洪河湿地保护区不同地物植被类型的散射特性,利用长波L波段PAL-SAR数据对植被的可穿透性及水分的敏感性,结合与光学影像TM融合后进行神经元网络分类的方法,应用决策树方法进行了多波段、多时相SAR合成湿地植被识别试验。本文将两种方法相结合,分两步完整识别出沼泽、灌丛、岛状林、草甸、开阔水体及少量农田。
2012年02期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下载次数:662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22 ] - 林金堂;冯学智;肖鹏峰;李晖;
基于2000年~2010年的MODIS/Terra积雪8d合成数据(MOD10A2)与DEM数据,通过计算和分析不同高程带、不同坡向和不同坡度的积雪覆盖率,研究了新疆玛纳斯河山区雪盖的年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平均积雪覆盖率最高为一月中旬的67.8%,最低为七月中旬的11.9%,年内变化总体上呈V字型,积雪分布与气温关系密切;②可将研究区雪盖年内分布情况归纳为1600m以下、1600m~3800m和3800m以上共三个高程带,各高程带内雪盖分布的年内变化较为相似,不同高程带则差异明显。从年内波动情况来看,低海拔地区年内波动幅度最大,随着海拔上升,波动幅度逐渐减小;③3800m以下各坡向和坡度地区积雪覆盖率均表现为一月最高,七月最低,四月和十月介于二者之间,而3800m以上地区积雪覆盖率全年最高值则出现在四月和十月;④各坡度和坡向区域雪盖的年内变化与所在高程带的总体情况基本相似,说明坡度和坡向对雪盖分布的影响是在高程影响的基础上产生的。
2012年02期 22-2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下载次数:256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44 ] - 徐方舟;宋现锋;马灵玲;唐伶俐;
提出了一种利用DEMETER卫星观测量构建电离层离子温度背景场及预测模型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首先,通过分析卫星轨道重访周期与建模格网大小的关系,确定了时间序列采样轨道数据的空间区域大小为1.75°×1.75°、时间间隔约为14天。然后,基于电离层离子温度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构建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来描述电离层离子温度及其周期性变化。最后,采用2006年~2009年的DE-METER卫星观测数据验证了该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结果表明ARIMA季节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电离层离子温度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建立较为可靠的电离层背景场。
2012年02期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5 ] - 李志乾;匡定波;尹球;巩彩兰;胡勇;
根据简化网格,利用插值的方法生成FY-2的地理定位数据。从生成的结果来看,该算法简单实用,能较好地符合要求,达到图像定位的目的。
2012年02期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下载次数:25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4 ] - 李柏鹏;关鸿亮;陈亮;
ASTER(Advanced Spaceborne Thermal Emission and Reflection Radiometer)影像具有较高的地面分辨率,能在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热红外的光谱范围内的14个通道内成像,并且具有立体观测能力,因此AS-TER影像具有广泛的用途,能用于陆地、海洋、冰川、大气等方面的研究。影像定位技术是摄影测量学的核心理论基础之一,是实现从影像坐标到地面坐标转化的关键环节。对遥感图像的应用而言,确定目标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建立了ASTER影像的定位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进行ASTER影像定位误差的定量分析,实现在没有控制点和稀少(小于4个)控制点的情况下对ASTER L-1A级影像进行定位。
2012年02期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梁珊珊;张兵;李俊生;张浩;申茜;
选择2009年的2景环境一号卫星热红外数据,利用单通道算法计算了大亚湾海水表面温度,分析该算法反演的海温空间分布特征,得到如下结论:大亚湾和岭澳核电站排水的出口温度,比周围水温高3℃~5℃,呈现明显的扩散状。然后,综合直方图和选取的5个样本点,将本文反演结果和当天的MODIS海水表面温度产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二者的海温分布特征基本一致。本文证实了环境一号卫星热红外遥感数据监测温排水的可行性。
2012年02期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532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8 ] - 施英妮;石立坚;夏明;杨楠;丁静;
基于浒苔光谱特性和归一化植被指数,利用HJ-1A/1B星CCD传感器数据对黄东海浒苔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HJ-1A/1B星CCD传感器,可以提供比MODIS更多的精细信息,如提供重点海域的浒苔分布范围、覆盖范围、变化状况等信息。
2012年02期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33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0 ] - 吴春花;杜培军;夏俊士;
遥感影像在水资源调查和洪涝灾害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遥感影像中提取水体通常面临着阴影和狭小水体漏提等难题。针对单一方法在水体提取中的局限性,引入分类器集成的思想,提出一种基于投票法融合的水体提取方法,首先利用Bagging、Random Forests和神经网络(NN)分类器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然后采用多数投票法从决策层融合3个分类结果,得到研究区水体提取结果。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去除阴影且能较好地识别狭小水体,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2012年02期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384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47 ] - 刘东;李艳;
首先使用基于图像间逻辑运算的水体提取方法提取出鄱阳湖水体;然后将提取的水体转化为矢量格式并统计得到鄱阳湖面积;最后,将提取出的矢量水面节点处的高程值进行插值得到的水面高程图与DEM相减,得到水深图,再根据水深图和栅格大小便可得到鄱阳湖的库容。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很好地提取出鄱阳湖水体,对于鄱阳湖面积与库容的估算,估算的结果与其他学者的结果相比偏大11%左右。文中提出的利用TM影像和DEM对鄱阳湖面积和库容进行估算的方法,可作为水域动态监测的一个新思路。
2012年02期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599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26 ] - 魏然;刘良明;曹庭进;周正;
森林火灾迹地是森林火灾的基本描述因子之一,是评估森林火灾严重程度的重要资料。本文基于环境减灾小卫星数据的特性,提出将GEMI指数作为火灾迹地检测指数;为了降低利用单幅影像进行火灾迹地检测时云污染现象对检测精度造成的影响,构建时序GEMI指数合成方法;并进一步提出适用于环境减灾小卫星数据的基于时序合成GEMI影像的火灾迹地检测算法;最后,将算法应用于2009年4月发生在中国黑龙江的森林火灾,检测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准确地反映出森林火灾过火区域。
2012年02期 64-6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下载次数:23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6 ] - 刘珺;田庆久;黄彦;杜灵通;
作物种植面积对调整农业结构、制定区域粮食安全政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山东省嘉祥县为研究区,利用3景不同时相的HJ卫星CCD遥感数据,结合野外调查样本,通过分析研究区主要秋收作物(玉米、棉花和水稻)在不同生育期的光谱特征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特点,对分类影像进行系列阈值分割、掩膜处理,最后利用决策树算法成功提取了山东省嘉祥县的玉米、棉花和水稻的种植面积,总体精度分别达到93.31%、89.41%、95.82%。
2012年02期 69-7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309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3 ] - 刘志敏;张景发;罗毅;李永生;刘修国;
相位解缠是InSAR处理中的一个关键步骤,相位解缠算法的选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终的结果。本文主要介绍和比较了6种常用的相位解缠算法,并选取西藏当雄地区的地震同震影像进行实验分析,对解缠结果的质量进行评价比较。结果表明:统计耗费网络流算法结果充分顾及了相干图所包含的信息,获得了一个较优的全局解,解缠结果的连续性较好。而且直接处理感兴趣的且数据质量好的离散区域,实现效率高,可以将误差限制在一个小范围内,防止误差的再传递,解缠结果较精确。
2012年02期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K] [下载次数:405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26 ] - 陈劲松;韩玲;王书青;汪帮耀;
从遥感影像中准确地提取矿化蚀变信息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中,作者利用ETM+多光谱数据,针对新疆西天山地区特殊的高寒山区特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光谱角分类法——定量光谱角分类法来进行矿化蚀变信息提取。通过试验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取矿化蚀变信息,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2012年02期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3 ] - 朱海天;冯倩;曾韬;梅涂术;崔松雪;梁超;孙从容;
针对渤海海洋防灾减灾的需要,提出基于星载SAR构建渤海海冰遥感监测系统。分析探讨了系统的数据源选择及工作流程,并就渤海海冰在SAR图像中的响应、海冰信息提取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最后描述了该系统的结构设计及运行应用情况,可为今后类似系统的建立提供参考和借鉴。
2012年02期 83-8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41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7 ] - 陈宇;陈绍杰;杜培军;薄海光;
采用北京一号小卫星和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遥感数据,对徐州西矿区2008年~2009年土地利用/覆盖及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通过对4种分类方法的比较,选择精度最高的决策树分类图进行分析。试验表明:采矿活动导致徐州西矿区植被面积下降明显,大部分转为建筑用地;同时,矿区土地复垦使塌陷积水面积减少;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下降,斑块的形状趋于规则化,景观多样性减小。评价变化检测精度,结果表明:国产小卫星遥感数据能有效地应用于矿区土地利用/覆盖及景观格局变化监测。
2012年02期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下载次数:31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8 ] - 徐桃;杨自安;肖燃;刘清泉;
通过对"背景"、"干扰"与"异常"在二维散点图的空间结构分析,选取最优提取蚀变信息的波段组合。结合"遥感蚀变信息多层次分离提取"模型,主要采用二维相关彩色编码技术与Mask技术逐步去除干扰信息,实现蚀变异常二次提取,使得矿化蚀变信息一步步分离提取出来。实践证明此方法在解决地物混合复杂的地区的遥感蚀变信息提取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2012年02期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0 ] - 于彩虹;武晓波;燕守勋;
红粘土型金矿是黔西南的一个重要的金矿类型,我们以往的研究实践表明:Aleks Kalinowski等[1]研制的红粘土型金矿ASTER波段比值4/5不适合黔西南红粘土的信息提取,因此,需要研究适合该地区的ASTER波段比值。ASTER波段比值组合2/1、4/3和(5+7)/6彩色合成后被成功地应用到研究区的红粘土提取中。比值的选择是建立在对矿区红粘土光谱曲线特征的分析和ASTER图像预处理的基础上,该比值组合能够有效提取出ASTER图像上的矿区红粘土信息,并可以扩展应用到周边地区,寻找到更多含金红粘土的分布区,这充分显示了ASTER波段比值彩色合成技术在红粘土提取中的作用。
2012年02期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5K] [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9 ] - 王少军;冯稳;孟丹;乌云其其格;
以黄石市大冶铁矿区为例,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进行铁尾矿堆信息快速提取试验研究。首先,根据WorldView-2影像特点,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光谱特征及精确的空间形状特征进行图像分割,突出影像对象边缘、重现地物实际存在情况;其次,分析影像对象的光谱、形状、纹理、拓扑关系等特征信息,建立分类规则进行分类,提取出尾矿堆信息。为了进一步提高分类精度,可以利用eCognition软件RS/GIS数据集成功能,在面向对象分类结果上进行目视解译。试验证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适用于提取矿区尾矿堆信息,是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自动分类的理想选择。
2012年02期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21 ] - 许高程;毕建涛;王星星;屈鸿钧;
传统的遥感影像道路提取,主要是利用数理统计与人工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精度相对较低,效率差,而且依赖参与解译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不具备重复性。本文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技术,充分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丰富的空间结构信息和地理特征信息,针对实验区中的不同道路类型,在不同尺度下自动提取出道路信息。同时,本实验还提供了一种提取道路的普遍性规则集,提高了道路提取的自动化水平。通过实验表明:该方法提取速度快、精度高。
2012年02期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下载次数:888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