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可;江洪;张秀英;施成艳;
主要基于搭载在Envisat卫星上的SCIAMACHY传感器反演的2003年-2005年间CO柱浓度数据产品,并结合生物质燃烧和土壤等辅助数据对贝加尔湖区域上空CO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来源进行了分析,发现贝加尔湖区域2003年到2005年间的CO年均值浓度为2.28×1018molecule.cm-2,远高于欧亚大陆的本底浓度1.6×1018molecule.cm-2;CO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波动,2003年的3月高达2.92×1018molecule.cm-2;CO的月均值变化和生物质燃烧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贝加尔湖地区4个大城市中赤塔(Chita)的年均值浓度是最高的;各土壤类型上空CO月均值季节变化显著,其中薄层栗钙土(Kh24-2b)类型土壤的振幅达2.91×1018molecule.cm-2。
2011年03期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2K]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6 ] - 任玉环;刘亚岚;许华;刘旭东;尹球;
湿地生态系统是与森林和海洋并列的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在全球气候和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湿地的监测对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本文以渤海湾-莱州湾为研究区域,利用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简称HJ-1)CCD图像通过分层分类法提取滨海湿地的分布,并以黄骅市为例对湿地的变化进行景观格局的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利用HJ-1 CCD图像进行滨海湿地的监测是可行的,且与Landsat图像相比HJ-1 CCD数据具有高获取频率和宽覆盖范围,从而可以为湿地分布和变化的监测与管理提供经济有效的支撑。对湿地景观格局的评价表明,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年来湿地景观正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天然湿地逐渐减少,人工湿地相对增多,人类的影响正日益加剧,需要引起重视。
2011年03期 29-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3K] [下载次数:31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9 ] - 陈军;孙记红;付军;
传统暗像元大气校正算法认为研究区域上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呈均匀分布状态。对于Ⅱ类水体,尤其是气溶胶类型复杂的内陆湖区,暗像元算法的均匀性假设将不再适用。针对传统暗像元算法的不合理性,本研究将太湖湖区划分为9个子区域,每个子区域利用传统暗像元算法估算其气溶胶光学厚度,然后结合Spline插值算法获取整个太湖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信息,并以传统暗像元大气校正算法作为参照,探讨与分析分区暗像元算法的精度状况。通过本文的研究可知:气溶胶光学厚度是遥感大气校正的关键参数;在2003年10月28日,受西北风的影响,太湖上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呈湖南低,湖北高的分布模式;分区暗像元大气校正算法获取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平均值为0.79,标准偏差为0.099,标准偏差与平均值的比值为12.58%,与传统暗像元算法相比,分区暗像元算法综合考虑了水体上空气溶胶光学厚度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进而有利于改善大气校正的精度。
2011年03期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33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47 ] - 张波;季民河;沈琪;
薄云污染会影响遥感图像的正常判读和解译。传统去云方法对图像做傅里叶变换,对转为频率域后的图像进行同态高通滤波的整体处理,因而会在去云的同时对无云区域及图像边缘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利用小波变换将图像分解为若干频率特征不同的分量,仅仅针对表示薄云的低频近似分量进行同态滤波,最后通过小波重构得到去除薄云的图像。试验结果表明,小波变换使具有高频细节的地物信息免受滤波处理,但连续变化的低频地物信息仍会受到一定影响。
2011年03期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576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44 ] - 王丽涛;周艺;乔德军;刘文亮;
我国是森林草原资源大国,但频发的森林草原火灾给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损失。火险等级评估作为一项科学防火的重要方法手段,可以为森林草原防火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支持信息。相对气象台站获取的数据,遥感数据在大区域尺度地表信息反演上不受空间复杂性和插值的影响。因此,利用遥感进行森林草原火险等级评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我国北方4省为主要研究区,根据其森林草原生态环境特点,结合资源环境领域遥感研究的已有成果,选取了5个基于遥感数据反演的火险评估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火险指数模型,确定火险分级原则,进行火险等级评估研究。依据火险等级评估的时间序列结果,分析了我国北方地区森林草原火险季节变化与区域分布特征。
2011年03期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下载次数:35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4 ] - 张雪峰;何政伟;薛东剑;张东辉;杨晏立;
"5.12"汶川特大地震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山体大面积滑坡、崩塌,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对这些次生性灾害进行详细的调查与监测,评价其近期的稳定性,对于防灾减灾,指导灾后重建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利用遥感影像对大型滑坡进行识别与解译,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汶川地震形成的文家坝大型滑坡进行危险性评价的方法。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2008年5月16日获取的SPOT5影像进行解译,实现了对滑坡的规模、结构、类型、物质组成、稳定性等特征的遥感调查;选取与该滑坡发生有密切关联的地层岩性、坡度、区域降雨量、地震和水文条件5个因素作为滑坡危险性评价的指标,采用比例标度法构建判别矩阵,建立了滑坡危险度判别模型。经计算,文家坝滑坡危险性指数为0.684,危险度较高,有必要进行工程治理。
2011年03期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下载次数:566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3 ] - 李攀;胡卓玮;刘洪岐;赵晓丽;张明明;
针对区域植被覆盖及其变化情况,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植被信息的方法,构建植被监测指标体系,建立植被信息提取和安全评价模型,实现区域植被遥感信息获取、变化监测和安全评价;并利用ENVI/IDL结合C#语言,在VS2005环境下调用ArcEngine9.3工具包部分功能,充分利用各个语言的优势建立植被信息提取与评价软件包,为区域植被生长状况调查提供服务。
2011年03期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2 ] - 韩祖杰;张弛;赖旭东;
机载LiDAR数据是一种比较好的DEM生产的数据源,尽管生产流程基本成熟,但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还不能满足生产需求,需要在行业应用时加以深入研究。针对铁路勘察的具体特点和要求,提出了一种综合使用专业软件和多种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手段,满足铁路勘察设计需求的机载LiDAR数据生产DEM方法,并将其运用在生产实践中,大规模生产的结果表明,本流程和方法是可行的。
2011年03期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29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1 ] - 张砾;阮仁宗;
湿地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准确地获取湿地基础信息,对湿地的动态监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知识规则分别提取出洪泽湖1988年10月25日和2002年11月9日两时相遥感影像的湿地信息,然后通过叠加分析比较了两个时相的湿地信息变化情况。研究发现,洪泽湖湿地植被在这14年间急剧减少,有待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
2011年03期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下载次数:36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1 ] - 申力;许惠平;吴萍;
近年来东海海洋环境由于赤潮频发日趋恶化,为了进行基于水体类别信息提取的水体宏观分异规律探究,本文在对不同水体光谱曲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基于光谱特征波段运算的MODIS影像水体类别提取模型,通过优化并确定各类水体阈值,最终得到了2004年6月11日和2007年10月2日东海赤潮期悬浮泥沙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赤潮水体、赤潮边界水体和远洋洁净水体五大类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并分别对两个时期的影像进行了叶绿素a(Chl-a)和海表温度(SST)反演辅助分析,研究结果不仅能从宏观上有效识别悬浮泥沙和赤潮等水体的分布范围,同时也能反映出不同水体因子从海岸带向远洋深海的变化规律,为海洋环境进一步探讨提供了研究基础。
2011年03期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38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1 ] - 郑玉凤;李海涛;顾海燕;
云雾覆盖是光学遥感影像的主要噪声之一,它严重影响了遥感影像的判读和使用。如何降低或去除薄云的影响,恢复云下地表信息,成为提高遥感影像可用性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环境卫星CCD影像的特点,基于BSHTI(Background Suppressed Haze Thickness Index)云检测方法,对BSHTI方法进行了适应性改进和完善。通过目视评价和统计分析,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薄云雾的干扰,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遥感影像信息的损失,同时较好地保持了原始影像的清晰度和连续性,是一种有效可行的薄云去除方法。
2011年03期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下载次数:513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33 ] - 张晓祥;严长清;刘斯琦;阿慧娟;朱晨曦;戴煜暄;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选择适当的变化检测方法在江苏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江苏海岸带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大丰市作为变化检测方法比较研究的试验区,采用1992年和2002年两期Landsat TM影像,分别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混合变化检测法和变化矢量分析法进行变化检测,提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并对每种变化检测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比较。研究表明,主成分分析法对于试验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具有检测速度快、检测精度高等优点,适合试验区以及整个江苏海岸带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检测。最终,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分类后比较法获得了5期近30年江苏海岸带土地覆被分类图,证明了主成分分析法可有效应用于江苏海岸带的变化检测。
2011年03期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0K] [下载次数:1138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3 ] - 潘洁;张鹰;
利用射阳河口实测光谱及模拟Hyperion光谱数据与表层水体无机氮磷营养盐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及氮磷与悬沙浓度的光谱相关性分析,构建定量模型,实现了射阳河口水体无机氮磷浓度的定量反演。结果表明:现场实测光谱反射率与氮、磷浓度以及悬沙浓度间的相关性具有很强的相似性,相关系数曲线的变化趋势几乎完全一致。对Hyperion的各波段与896nm间进行了9种波段组合与氮磷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最大的因子为中心波长为428nm波段与896nm波段光谱反射率的归一化差值指数因子(F3(428,896)),分别为0.80与0.79。以F3(428,896)因子构建线性模型,模型检验的相对RMSE分别为36.63%和47.33%,反映了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同时,模型充分显示了河口氮磷含量与悬沙浓度的高度相关性以及氮磷含量本身的高相关性。
2011年03期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K] [下载次数:23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6 ] - 王志勇;
从教材、学生、教师素质等方面对《微波遥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分析了《微波遥感》的课程特点以及理论体系框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和优化。重点对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模式转变、双语教学、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11年03期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214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9 ] - 冯存均;刘晓忠;沈彩莲;
以不同时期ALOS卫星遥感影像为例,通过影像预处理,结合基于多光谱的向量变化分析法、差值主成分分析法、全色影像差值法等多种变化检测方法,对基于变化影像实现居民地、道路和水系自动与半自动发现和提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各检测方法进行优缺点分析。
2011年03期 100-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下载次数:24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7 ] - 谭娟;李浩川;庄家礼;
梳理了高分辨率自主卫星数据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方向,总结了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定量地归纳了性能指标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项目第一期的实践提出了一种基于高分辨率自主卫星数据的电子政务遥感信息服务体系框架及其工作模式,并对其后续建设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思路。研究成果可为其他自主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应用系统建设提供了借鉴。
2011年03期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