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地物表面三维2π空间反射率的影响研究

    赵虎;徐磊;马未宇;

    在实验室内进行模拟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地物表面2π空间反射率的影响研究。以岩石表面为例,主要研究入射光的角度变化对岩石表面在半球空间的多角度反射光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高度角(光线入射角)的不同,对地物表面在2π空间内的反射率影响非常明显。当入射角以小角度入射时(一般小于20°),岩石表面可以很好地看成朗伯体,这与过去人们通常的假定一致。但是当入射角以大角度入射时(大于30°),岩石表面失去朗伯体特征,镜面反射特征开始增强,加上朗伯反射,此时可合成为椭圆光谱。其次,在大角度入射时,此时镜面反射在实际的观测中表现出裙带现象,并不符合理论上那种简单的反射定律。

    2008年04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25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6 ]
  • 一种基于模糊集理论的图像融合方法

    张震宇;陈鹰;邵永社;

    在图像的小波变换融合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图像的融合规则问题,并提出了一种三角函数形式的模糊隶属度融合准则,实现了图像的模糊集融合。使用SAR影像与SPOT影像进行了融合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且具有更好的融合效果。

    2008年04期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2 ]
  • 基于子孔径分析的极化SAR图像非平稳目标检测

    王海江;皮亦鸣;

    介绍了SAR图像子孔径分析的原理和应用,并对一幅全极化SAR图像进行了子孔径分解。并介绍了非平稳目标的检测准则。利用极大似然比检测方法,对生成的子孔径图像进行了非平稳目标的检测。

    2008年04期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6K]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7 ]
  • 基于SRTMDEM的流域特征信息提取——以鄱阳湖流域为例

    蔡玉林;朱红春;杨丽;孙林;

    基于DEM数据提取水文特征因其快速高效,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然而由于传统测绘DEM数据高程获取的问题,提取的水文特征结果的精度不甚理想。本研究选用遥感手段获取的、经过SWBD水系数据预处理的SRTM DEM数据,利用D8水系提取算法实现了鄱阳湖流域的边界提取和亚流域划分。提取结果表明,应用遥感源地形数据提取流域水文特征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效率,显示了遥感面源数据在更新水文研究基础数据中的优势。

    2008年04期 16-1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688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9 ]

遥感应用

  • 基于“北京一号”小卫星影像阴影的建筑物高度测算研究

    冉琼;迟耀斌;王智勇;丁琳;严明;

    通过分析"北京一号"小卫星成像特点及数据获取时的几何特性,建立了利用"北京一号"小卫星影像进行建筑物高度测量的模型,并对北京市望京地区建筑物高度进行了测量试验和实地验证。结果表明,用"北京一号"小卫星影像能获得较为准确的建筑物高度信息,并为城市遥感应用提供辅助和支持。

    2008年04期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355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8 ]
  • 基于MTSAT卫星的我国渔业作业海区渔海况速报

    周为峰;崔雪森;樊伟;沈建华;张晶;杨胜龙;

    卫星遥感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包括海表温度(SST)在内的渔场环境,是现代海洋渔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利用静止气象卫星来观测海表温度有许多优点,目前我国静止气象卫星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气象领域,而对渔业应用领域的研究和关注较少。针对MTSAT卫星进行海表温度反演,利用卫星所获取的影像资料提取我国主要渔业作业海区的海表温度资料,在此基础上推演底层海温。运行结果表明利用MTSAT计算的海表温度能反映海洋基本的温度场分布状况与暖寒流系的强弱产生流隔区位置情况,可以为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

    2008年04期 7+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6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7 ]
  •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LIDAR数据分割和边缘提取

    吴杭彬;刘春;

    针对通过LIDAR方法获取的数据,根据矢量转化成栅格数据的方法将数据转化成图像,然后用数学形态学中的膨胀和腐蚀方法进行序贯运算。并将得到的图像进行边缘提取和边缘矢量化,得到每个地物所对应的边缘和数据点。最后通过两个算例来说明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2008年04期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下载次数:37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9 ]
  • 基于ALOS数据的城市景观格局信息提取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易文斌;蒋卫国;国巧真;李京;

    在城市景观规划与城市生态环境演变研究中,理解与把握城市景观格局信息至关重要。本文以海淀区2006年ALOS卫星为研究数据,运用面向对象的影像分类方法获取景观类型分布,选取景观分维数、破碎度、分离度等景观指数来定量描述海淀区的景观格局。研究表明海淀区景观多样性指数较低,景观类型面积所占比例差异大,人为作用影响显著。居民地及工矿用地景观和耕地景观构成海淀区的景观基质,道路交通景观构成廊道景观,林地景观相对较稳定,而水域景观和草地景观受人为干扰严重,需要加强管理与规划。

    2008年04期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641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23 ]
  • 基于多时相图谱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李少英;黎夏;刘小平;陈逸敏;何晋强;吴秋生;

    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结合多时相遥感数据复合分析方法,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化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图谱的构建能够获取土地利用变化的种类、数量和空间分布特征,为探索土地利用变化的成因、过程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以分析东莞市近2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为例。利用多时相遥感分类数据,构建了5个时序单元的(1988~1993、1993~1997、1997~2001、2001~2006、1988~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并系统地分析了东莞市18年来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过程及空间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988年以来,东莞市土地利用急剧变动,其中以大量农田被侵占转化为城市用地最为显著,农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调整;从空间格局上看,被侵占的农田主要集中于交通干线两旁。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农田流失与道路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揭示了农田流失的区位效应。

    2008年04期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713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3 ]
  • 基于相位编组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道路信息提取

    倪翠;叶勤;李博峰;张绍明;

    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提取道路信息已有许多研究,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主要研究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城市道路信息的提取,从四个方面开展,即:遥感影像的预处理、阀值的确定、直线与曲线的提取以及道路信息在原图上的显示。传统的相位编组方法主要针对直线的提取,本文对其进行了改进,得到了一种基于相位编组的半自动提取道路信息的方法。实验中首先结合灰度形态学与Canny算子,得出信息较全的道路边缘轮廓信息,然后根据不同形状的道路模型,运用灰度值参数对相位编组法进行改进,提取出比较准确的道路信息。针对现代城市中常见的立交桥,特别是对其曲率较大的中心部分信息,该提取方法表现出了一定的优越性和适用性,实验结果较为理想。

    2008年04期 46-5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下载次数:398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5 ]
  • 基于空间建模的南京地区ETM+遥感影像地表温度反演研究

    朱文娟;潘剑君;宋刚贤;

    根据2000年6月南京地区的Landsat 7 ETM+影像利用单窗算法和单通道算法两种反演方法,在ER-DAS的空间建模模块中进行地表温度的反演,并对两种算法的反演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算法反演的地表温度总体比较接近,但单通道算法反演的结果要高一些,平均比单窗算法高1.29℃;两种算法反演的结果都比亮度温度高,其中,单窗算法比亮温高1.68℃,而单通道算法的这一差值为5.74℃。

    2008年04期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下载次数:72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50 ]
  • 基于Contourlet变换的多源森林遥感图像融合算法

    刘盛鹏;李建中;徐琰;

    提出了一种基于Contourlet变换的多源森林遥感图像融合算法。该融合算法首先利用Contourlet对输入图像进行多尺度、多方向稀疏分解,准确地捕获图像中的二维或高维奇异信息,然后在Contourlet域对不同频率信息采用不同的融合策略进行融合处理。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良好的融合效果,为火灾监控提供可靠的图像信息。

    2008年04期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下载次数:22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3 ]
  • 遥感卫星图像产品自动化输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严俊雄;王文;李子扬;李安;

    遥感卫星图像产品的输出速度和自动化水平是当前遥感卫星图像产品生产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群集负载均衡技术,IBM WebSphere MQ消息中间件,基于文本的自动刻录、打印设备及其软件的二次开发,构建遥感卫星图像产品自动化输出系统(以下简称输出系统),系统支持异构环境,具有高可用性、高性能和高扩展性。

    2008年04期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 ]
  • 利用NDVI-T特征空间法进行广东省土壤旱情监测研究

    孙芹芹;谭建军;

    详细介绍了利用Landsat ETM+影像反演陆地表面温度(LST),并计算温度植被旱情指数(TVDI)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利用ERDAS的空间建模功能设计了一个半自动化的,基于地表温度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旱情指数特征空间模型。该模型的运算结果包括NDVI、陆地表面温度及研究区内相应NDVI的最大和最小陆地表面温度表格,用这些中间结果来计算旱情指数。最后通过该模型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应用,证明TVDI旱情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广东省地区表层土壤旱情出现及分布情况,有助于对该地区春、秋旱的预防和指示。

    2008年04期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下载次数:25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47 ]
  • 遥感动态监测中的相对辐射校正方法研究

    邓书斌;武红敢;江涛;

    本文从遥感动态监测实际出发,提出利用图像差值与质量控制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不变特征点(PIF),较好地克服了样本选择的主观性,得到样本的相关系数达到98%以上,采用最小二乘法求解线性关系式,对待校正图像的灰度值进行线性变换,使两幅图像上同名地物具有相同辐射值,实现遥感动态监测中多时相遥感图像的辐射归一化。

    2008年04期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下载次数:848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35 ]
  • 基于遥感技术的北京市平原区砂石坑识别探索

    唐颖;贾海峰;王军;姜其贵;

    为满足城市建设对建材的需求,一般会在城市周边开挖砂石,从而遗留了很多砂石坑。遗留下的砂石坑是一种退化的生态系统,也是导致植被丧失、景观破坏并引起沙尘暴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对其无序的管理和垃圾、废水的排放,它也成为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遗留的砂石坑数量大,分布广,通常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人力进行实际普查,才能掌握其数目、大小和分布。为配合北京市的平原区砂石坑综合整治规划研究,尝试利用ASTER遥感数据,识别北京市平原区的砂石坑分布。本研究针对砂石坑这一特定地物信息,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对北京市平原区的砂石坑信息进行识别和提取,并采用最大多数聚焦分析对分类图像进行后处理,优化分类结果。通过与前期调查数据的比对,分类的生产者精度和用户精度分别为85.88%和60.33%。随着核实调查的开展,分类精度有望继续提高。通过遥感影像分类所提取的砂石坑信息,对快速了解北京市平原区砂石坑的总体分布情况,从而进一步深入展开砂石坑全面调查研究,并为北京市政府进行砂石坑的生态恢复提供合理、可行的规划方案奠定了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8年04期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3K]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8 ]
  • 遥感影像土地分类结果的矢量化研究

    胥兵;

    阐述了将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由栅格数据格式转换为矢量数据格式的一种较为通用的方法,即经过影像分类提取相关的土地利用专题信息,如地表水体分布信息、建设用地(包括建筑物和道路)分布信息等,再通过对分类结果数据的处理和转换,获取GIS矢量数据,以满足进一步的专题信息制图和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应用需要。

    2008年04期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K]
    [下载次数:44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1 ]

国内新闻

GIS技术

  • 空间信息多Agent耦合技术研究

    彭溢;孟令奎;林承达;

    复杂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GIS在空间信息传输、分析和运算采用Multi-Agent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互操作、资源的迁移和集中管理的问题。文中探讨了多Agent系统在分布式GIS处理中的运行方式,研究多代理机制GIS耦合的技术,提出了基于Multi-Agent的GIS耦合的具体方式,并通过构建耦合GIS的原型系统MAG探讨耦合GIS的空间信息表达和建模过程。试验证明,空间信息的Multi-Agent耦合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对处理一些大型的空间分析运算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8年04期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 ]

综述

  • 遥感卫星数据获取与处理关键技术概述

    冯钟葵;张洪群;王万玉;石丹;韩家玮;

    以往的文献中,对遥感卫星数据处理中部分环节所涉及到的算法、过程及效果有过一些介绍,对遥感数据的应用方法的描述和分析更是屡见不鲜,但对于遥感卫星数据获取和处理全过程的介绍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的描述则较少。本文在着眼国内外主要遥感卫星的基础上,对遥感卫星数据获取与处理的主要工作环节进行回顾,对所涉及到的主要关键技术进行总结,以形成对遥感卫星数据获取与处理全过程的了解和掌握。

    2008年04期 76+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1935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39 ]
  • 多光谱蚀变遥感异常提取方法研究

    吕凤军;郝跃生;王娟;王会平;石静;李斌;

    围岩蚀变是热液成矿作用发生过程的一个重要标志。国内外学者为了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围岩蚀变信息,开展了多种图像处理方法研究,如主分量阀值分析法、光谱角法、混合像元分解法、高植被覆盖区矿化蚀变信息提取等。本文综述了在地表覆盖类型不同、地表覆盖程度不同的背景下,特别是植被覆盖严重地区的蚀变遥感异常提取的理论依据及异常提取方法的研究现状,并对多光谱蚀变遥感异常提取的发展前景提出一些设想。

    2008年04期 99-10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534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37 ]
  • 太湖藻类的遥感监测研究

    宋瑜;宋晓东;江洪;

    随着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日益严重和蓝藻水华爆发的逐年加剧,如何实现藻类的时空动态监测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分析太湖水体光谱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太湖藻类叶绿素浓度反演的几种常用方法:经验模型、半经验模型、分析模型、混合光谱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在比较了不同遥感数据源在反演估算中的应用特点后,提出新型卫星遥感数据具有遥感反演的应用优势;最后对太湖藻类的遥感监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做出了分析和展望。

    2008年04期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817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21 ]

专题报道

企业新闻

会讯